問題描述: 我的女兒依家三個月大,但開始唔太飲奶粉,還有多了睡覺,但睡醒之後依然精神精靈,同佢玩都有反應比我哋,請問係咪到咗厭奶期?我又可以點做?
厭奶期係生理改變,家長無需擔心,可以換奶粉,選擇多元的益生菌奶粉,或者合適的奶嘴,或者更改餵養時間,嬰兒肚餓叫哭時再餵養,其餘時間讓嬰兒自由活動消耗體力。
可以在轉換奶粉之後再觀察.
轉另一個牌子的奶粉,並且含有多元嬰兒益生菌,再觀察。
腰肌拉傷或平日姿勢不當勞損都可以通過針灸推拿手法等有效解決疼痛
做俯臥撐很難扭倒腰,除非你單手做..所以可能係另外一個原因引起,如果訓二日都唔改善,就要睇醫生啦,症狀再起,你又年輕,好快無事
目前建議減少運動量並注意保暖,針灸、推拿、內服、外敷治療能整體協助改善情況。
有症狀應盡快求醫了,不要因痛輕,或能自行舒緩而忽視治療
久站腰痛可能由於肌肉拉傷或勞損引發,宜停止運動並休息,找中醫診斷治療,一般肌肉損傷可內服外敷治療。
注重睡覺時間比睡眠時數重要。如能晚上10時入睡,即便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身體的修復、精神、記憶力等會比凌晨2時睡、早上11時起床更為優勝。
如睡眠時間合適,起床時應感精神充沛,一般11時前睡才算不熬夜
每天睡不少於6小時,個人觀點是子時睡(11點)後叫晚睡,過了子時1am叫熬夜
一般要8小時,最好是11時前睡
一天睡多久算合適? 兒童8-10 成人7-8 晚睡就是熬夜嗎? 是 如果睡前勞神就更差 每天凌晨1點多睡覺算熬夜嗎? (同前) 以上資訊由黃紹傑醫館提供 如有任何疑問 或服用中藥前 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詳情可以致電26680813 或whatsapp 黃紹傑醫館95182504 https://drwongec.com/
一天大概睡8小時比較合適.一般12點前睡都不算.
外洗中藥或手術治療.
痔瘡能以手術治療,但有機會復發。以中醫臨床治療而言,使用內服藥(或配合針灸),加上飲食調理,減少痔瘡爆血、腫脹、大小的機會很大(患者遵從醫囑用藥一段時間及生活調理)。
不吃藥,只能外搽藥物或手術治療,可加調節飲食和運動
內服中药和外塗藥便可以的
堅持每次大便完清水沖洗肛門,清淡飲食。外塗用藥或嚴重的手術治療。
搽外用藥,或手術治療
痔瘡能以外服及內治來處理, 而外治又可以分為薰洗及手術。如果痔瘡體積不大, 可以先以薰洗處理。
等, 或用外用藥, 或手術. 以上資訊由黃紹傑醫館提供 如有任何疑問 或服用中藥前 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詳情可以致電26680813 或whatsapp 黃紹傑醫館95182504 https://drwongec.com/
問題描述: 本人行路時間中左腳感覺踏棉花,近排開始感覺有頭暈感覺,有時右面胸下有時會有痛感,朝早瞓覺起身左背下會扯住扯,身體檢查,報告話有0. 42cm膽石,少許脂肪肝問題外,抽血檢查白血球有10. 7偏高,其他肝腎功能正常,此感覺已有2個月,之前已經看過中醫,說痰濕所至,食咗10次藥都無太大作用。此怪病已困擾我好耐,望各醫生解救🙏🏻🙏🏻
左腳感覺踏棉花,右面胸下有時會有痛感有可能是脊椎問題, 可嘗試針灸治療
這不是單純的問題影響,再找中醫作詳細的診治,不要放棄
腳踏棉花是因脊髓受壓而出現的感覺異常症狀,常見於頸椎病或椎管狹窄等病。經濟許可睇私家骨科,經檢查考慮是否脊髓受壓,再決定如何跟進。經濟未能應付宜先睇政府門診要求轉介專科。
根據提供的資料歸納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行路時,中左腳感覺踏棉花,早瞓覺起身左背下會扯住,伴近排自感有頭暈;第二點是在右面胸下有時會有痛感,身體檢查,報告示0. 42cm膽石,少許脂肪肝,抽血檢查白血球有10. 7偏高;針對第一點,應該進一步檢查,比如拍x光片、MRI等尋找原因;第二點應該屬膽囊炎膽石症,建議找外科醫生,是否需要做微創手術切除膽石。
感腳踏棉花,你最好做腦部磁力共振檢查
補充:患者感腳踏棉花是脊髓受壓迫常見症狀,不治療後果嚴重。
腳感覺踏棉花、頭暈胸痛背緊等症狀可能與脊髓受壓迫有關,建議找醫生詳細檢查,必要時做磁力共振檢查。
中左腳感覺踏棉花,頭暈,胸下痛,左背下會扯住扯,膽石,脂肪肝...症狀很多, 明顯不是一兩個疾病引起。這種情況, 新症至少要用半小時以四診慢慢辨證。建議你找個有時間又有耐性的醫師好好跟進。 以上資訊由黃紹傑醫館提供 如有任何疑問 或服用中藥前 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詳情可以致電26680813 或whatsapp 黃紹傑醫館95182504 https://drwongec.com/
找中醫把膽石問題解決吧
問題描述: 本人平日第一次小便較黃,但之後都是正常顏色。某一天開始吃破壁靈芝孢子,翌日發覺第一次小便沒有之前的那麼黃,所以繼續服用。但是,服用第二次之後,發覺小便顏色又淡了。想知道這是什麼問題。(P.S. 有試過尿道炎,但之前也沒有這種症狀)
正常情況下,尿液大多呈現透明且為淡黃色,亦會因攝水量增加或減少而有顏色改變。以中醫角度而言,小便黃反映身體有熱,小便清長反映身體有寒(需要配合中醫診斷)。目前應注意除了小便色淡外,還有沒有其他不適,例如怕冷、腰腿痛等等。如有其他不適,應暫時停止服用及尋求中醫診治,以查明原因。
小便顏色很容易受影響,只要不持續深黃,排便時無不適感就可以了,如有症狀或懷疑,應盡快到中醫診所治理.
小便黃一般為熱象,日間飲水量多/食清熱食物都會令小便色減淡.
小便黃主熱,小便清長主寒.沒什麼問題.
首先心情需要放輕鬆,盡量避免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晚上必定會醒,抱著能睡便睡,醒了睡不著就閉目養神的心態,放鬆心情。 其次,飲食調理,避免進食油膩煎炸等食物。再配合中醫診治,尋求身體陰陽失衡的原因,服用中藥或配合針灸,能有效減少失眠情況。
1.先改變周邊環境對你的干擾,例如帶耳塞,眼罩 2.加大日間活動量及調整睡眠時間,例如多做運動及不午睡 3.調整心情和壓力適應 如果你上述3點都無效,咁就睇醫生,一般原因所致的失眠,很快見效,但如果不簡體的,就只好見招拆招
如吵聲是一般人不會被吵醒的,就需要找中醫診治
失眠有多種病因,建議直接面診以便診斷開方;
睡眠質素欠佳有虛實之分,虛者氣血陰陽不足,實者有氣郁痰濕痰熱瘀血等,宜由中醫診斷,治療可內服加針灸。
睡眠問題主要分二類。(1) 入睡難,陽不入陰。(2) 易醒,陰不斂陽。運用針灸和中藥,不難解決的。
中藥及針灸對睡眠質素址有良好效果
原因很多。應先了解原因, 再尋找解決方法。 https://drwongec.com/860-%E9%9B%BB%E5%8F%B0%E5%B0%88%E8%A8%AA-3/ 以上資訊由黃紹傑醫館提供 如有任何疑問 或服用中藥前 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詳情可以致電26680813 或whatsapp 黃紹傑醫館95182504 https://drwongec.com/
如大便前硬後軟,此為脾虛運化失常,建議服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減少油膩、辛辣等食物。為進一步準確查明原因,建議配合中醫詳細診治。
產後多久?有無伴隨其他症狀?
不論產後與否,如大便有症狀,甚或出血,應盡快求醫,避免硬便擦損肛門口引起痔瘡問題。
產後大便難是常見的產後病,虛者由於產時損傷氣血引起,部分兼有傷陰;實者因過食溫燥補益之品引起陽明腑實,健議由中醫師診斷治療。
產後氣血虧虛,津液不足以致便硬難出,中藥可處理;
有很多初產的媽媽產後都會出現大便硬、排便困難的症狀,這是由於分娩孩子後,大汗、失血等秏氣動血的情況導致媽媽的氣血失調,元氣受損,因傷津秏血容易出現血虛津虧等症狀,如面色萎黃,皮膚干躁,口干疲累,大便硬,排便困難等症狀,建議可以服用養血潤燥通便之品,如何首烏、當歸、柏子仁、蜂蜜等等,因各人體質不同,所以需要辨証而調整用藥,具體用量及服用方法建議向中醫師咨詢。 祝生活愉快~
22歲。請問什麼時候生產?是否每日均有大便,還是隔日?有何飲食習慣?
排便不暢及便血問題均可服中藥解決
問題描述: 在一次偶爾的睪丸自摸檢查時,感覺到睪丸後方有顆豆子大細的硬物,連接著輸精管(?)。有點擔心會不會係睪丸癌癥兆。但見網上說大多數出現硬塊是在單邊,而且在睪丸內。但我的情況是兩邊都有,而且在睪丸外面。而網上有另外一個說法話硬塊有機會係附睪。請問如何分辨這是否睪丸癌所見的硬塊,還是附睪丸?而附睪的準確位置又在哪裡?感謝。
建議到醫院求診進行相關檢查
如有疑慮可到中醫診所諮詢專業建議,已免擔心影響心情
建議求醫,明確診斷。
建議去找西醫進行相關檢查.
不要亂信綱上資料,西醫也要一些儀器輔助才能正確診断,所以快找西醫確診,再找中医調理才是上策
建議陳先生找醫生檢查
同意,建議陳先生先去西醫聽取專業的診斷。
陳先生, 不清楚的話, 最好交由醫生/醫師檢查, 估計太多也沒有什麼用處的。有時西醫也搞不清楚, 需要超聲波檢查才可以確診。 以上資訊由黃紹傑醫館提供 如有任何疑問 或服用中藥前 請先諮詢專業意見 詳情可以致電26680813 或whatsapp 黃紹傑醫館95182504 https://drwongec.com/
問題描述: 本人是醫學生 有問題想請教各位醫師 產婦產後兩個月,情緒低落,時常哭泣,寐不安,神疲乏力,產後經常 便秘。昨天外出當風,現時痰多咳嗽,體溫 38 度。舌淡苔薄白,脈浮 細。 (a) 病人屬什麼證型? (b) 詳細分析病因和疾病發生的機理(包括對臟腑功能的影響),並解 釋上述的症狀。 (c) 朋友建議「產後要即刻服用鹿茸、巴戟和杜仲作食療,藉此大補元 氣。」你同意這建議嗎? 試解釋。 (d) 病人現時可否服用上述的食療? 為什麼?
紙上得來終覺淺,努力著眼臨床
基本大方向。不會差太遠。臨床不是誰說了算,是病人。是不是復原,才算。一百個中醫,看一個病,就有一百個方。不重要,重要是否有效能治病。你說病人有痰?有醫師用去濕,蒼白朮,苦參燥濕。有的用淡滲利濕,茯苓、扁豆衣、薏米。有的風能勝濕、用風藥。荊芥、防風。有的不補氣怎能去濕,用黨參,北耆。種種可能存乎一心。
臨床上每個醫師看法用藥習慣也不同,不一定按書中所寫哦;
c、d 一體兩面。以謀利角度必然大力推介。建議「產後要即刻服用鹿茸、巴戟和杜仲作食療,藉此大補元氣。」表面上正確。實際謀財不管害不害命。如出現手足冰泠,甚惡寒。有陽虛現象則可。否則過尤不及。從不足走到太過。病人會出現另一熱性病象。
已知體溫高出正常,因傷風。即西醫上呼吸道感染。從口鼻咽喉至支氣管。出現噴嚏、流鼻水、咳嗽、有痰、喉痛、出汗、發燒等現象。 b病因 產後氣血有傷。從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無熱象),脈浮(主表)因受風邪。氣至表抗邪脈亦走表故脈浮。細(虛也)。表虛當風而傷風。屬(氣虛)的範圍。情緒低落,時常哭泣,寐不安,屬(肺氣不足)的範圍。傷肺氣則悲。肝氣刖怒。便秘。乾硬或羊矢狀傷津。大便成形無力排洩即大腸腑氣不降屬氣虛。肺與大腸相表裹。肺主皮毛。皮毛虛則易於受風外感。 屬氣虛型,涉及臟腑腑為肺大腸。
學無先後達者為先。40歲做學生又如何?前輩岳美中先生五十多歲時,站著去受教(灸法)。活到老學到老。其志可嘉。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現在就來結網吧!分析病例。當然從病人臨床入手。中醫嗎!當然徒四診(望、聞、問、切),西醫(視、觸、扣、聽)。 婦人產後,第一點氣血有傷。第二點情志異常。第三點便秘。第四點,現時傷風咳嗽,有痰。第五點體溫高出正常37.2(口腔舌下),37.5度攝氏是肛溫。第六點。脈舌及全身表現。舌淡苔薄白,脈浮細,神疲乏力。 a 病人屬氣虛型。陽虛外寒、陰虛內熱。
如果你是學生,就好好聽從莊老師的勸告
謝謝以上眾醫師悉心教導:)
同學,請你聽莊老師的勸告,運用所學自行知識作答。
醫學生請好好學習,自己思考解決問題,這處是解答病人問題的地方,不是找槍手的地方。答你會害你一生!
臨床與習題不一樣,每位醫師用的方同法都不同,只有原則性或大方向上大致相同。如有功課上的問題,不妨請教學長或在校老師。你亦不妨先把自己看法放到每一條問題下,自有各醫師給予更具體建議。
請你動動腦筋自行作答.
同學, 哪裡會有40歲的醫學生.這是習作三的題目,請運用所學自行知識作答。
大醫APP是一款專注于智慧健康、疾病防禦、健康管理為理念,致力於提供“互動、便捷、全面”的健康管家。
#中醫
2016-09-01 由 惠養生 發表于資訊
相信南懷謹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這位當代中國文學化國學大師,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一生著作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懷謹終其一生為發揚國學鞠躬盡瘁,雖然也在某些方面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學識淵博,一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確是功在千秋。
以下便是南懷謹一生著作中的精華部分,讀之頗有醍醐灌頂之感,在這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1、人為什麼失眠?——我們從哪裏來,我們便回哪裏去
我們常常講,人老有幾個相反的現象: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出來了;現在的事情告訴他馬上就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記得;坐著就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
醫學的道理,心腎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個辦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時,把身體蜷起來睡,變成嬰兒狀態,兩個腳縮攏來,兩手也抱起來,容易睡著,這是勉強使心腎的氣交。交就是連起來接上電了,這樣可以睡著。
——《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2、打坐為什麼反正讓血壓升高了?——不是用心就行
我當年學道時,有一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觀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
這個雖然是外道法,但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
3、放空自己很難嗎?——世間萬事 唯空而已
我當年什麼都去學,不管有道無道,都要向他們摸索一下。另外有一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處。上座,心裏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摘自《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
4、不傳之秘?——助人之道才是天下公道
現在講一個瑜珈術,你們最好能練單鼻呼吸,尤其是坐辦公桌用腦筋的朋友,很傷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練習用左鼻子呼吸,沒事的時候你就用手很自然的托住右邊面頰,拿食指不著痕跡地堵住右鼻孔,這樣子同事們根本不會知道你在搞什麼氣功。過了中午,反過來多用右鼻子呼吸。我這裏只是教你們多用,可不是教你們一直用啊!要不然你們乾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嗎?這個方法你們不妨一試,包你們身體健康。
這是一般道家、密宗們,自認是不傳之秘的初步方法。儘管有些人反對這樣說出來,但我認為是對人類健康有利的事,用不著守密,應該公開。而且我素來認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屬於哪個私有的,也不是屬於哪一門、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為什麼分這個宗、那個教;這個我的,那個你的?這還叫什麼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傳給人家一個鼻子,你不過告訴人家一個經驗罷了,可是許多人真把這些當秘訣了。
你們不要因為我這麼輕鬆的告訴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體會。如果能經常這麼注意呼吸的話,脾氣會變好,心情也會開朗。而且慢慢你能體會得出,身體什麼地方不舒服,什麼地方難過,什麼地方發脹、發酸,什麼地方發麻發癢,很容易就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了。這時候一方面找醫生,再一方面,最好的辦法是用鼻子做氣功,慢慢把鼻子弄通。注意啊!這可不是孟子的養氣,這只是普通的氣功,如果說孟子養浩然之氣就是這麼養法,那真是冤枉了孟子,也冤枉了我。
還有一點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養心養氣不一定要盤腿,像大家現在這麼坐著就可以。如果說盤腿才有道的話,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還有,坐的時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們身體背部,和椅子中間最好空一點距離,不要靠緊。
——摘自《孟子與公孫丑》
7、小病小痛也要看醫生?——懂點穴位很有用,長期堅持可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被胃病折磨很多年?
每天早晚平臥床上,去衣袒腹,天冷可蓋上被子,雙手五指併攏,從肚臍眼為圓心,先用左手的指腹和掌根,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再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最後又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
這是健脾健胃的妙法。有人單用此手法,在三個月內就能治好10多年的老胃病。平時偶有食滯或一般腸胃不適。用此手法就能立竿見影。
此法以逆時針方向為補,順時針方向為瀉。上面說的左―右―左的順序為補法。適用於年老體虛,大便常年稀爛,小便清長的人習練。
如果是大便硬結,身體肥胖,面紅耳赤,經常口乾舌燥的,就要用瀉法,即改為右―左―右的順序。(這裏應注意的是:兩補夾一瀉為補法,即左―右―左的順序。兩瀉加一補為瀉法,即右―左―右的順序。不可單補或單瀉。)
脾胃正常的人可用平補平瀉法,即用先左後右或先右後左的順序。
你還不知道湧泉穴在哪?
每天早晚盤坐床上,坐北朝南,雙目輕閉,五指併攏,用左右兩手的指腹,同時交叉按摩左右兩足心的湧泉穴各200次,湧泉穴位於第一足趾端與足根聯線前五分之一的凹陷處。
湧泉穴是足少陽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是滋陰補腎,練五臟六腑,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妙法。
你知道耳朵上有多少種穴位?
搓耳朵,兩手同時搓兩耳,體位隨意,從上到下全部搓到。以搓紅搓熱為度,這是一種全息療法,因為耳朵是身體的縮影,身體的每一部分,在耳朵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
故搓耳朵相當於全身按摩,耳朵上有壓痛點,就說明身體與痛點相對應的部位有了病變,發現了壓痛點,按摩的時候對壓痛點應加力搓摸捏挾,以後痛點消失,身體相對應部位的病變也就痊癒了。
這與耳針同理,在耳垂內側,有個神經衰弱點,神經衰弱患者,一般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這個壓痛點,挾捏這個壓痛點,對提神醒腦,治療神經衰弱有很好的療效。按摩或針刺耳光穴和耳中穴,對退感冒高燒和制止嘔吐具有獨特的功效。
惠養生 惠生活 惠天下|讓健康從惠養生開始~
微信ID:jkhzz
https://kknews.cc/news/rypamx.html
#中醫
2018-12-08 由 東方君品國學 發表于文化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這裏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二、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三、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讀了這麼久的歷史書,無非講的是功名利祿。在外遊歷千山萬水,體悟道法,最後發現還是回家種田,飲酒作詩最安逸。
四、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五、秋風落葉亂為堆, 掃去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
六、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德薄爾位尊,是指一個人的地位很高,但是卻不肯使用恩德來對待其他人。智小而謀大,是指一個人的不太聰明,卻總想去挑戰一些高智商的困難事。力小而任重,是指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卻總想去完成那些艱難的任務。
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這句可以理解為:以佛教的仁愛為真心,道法自然為風骨,儒家中庸為表象,用大度來包容對待整個世界。以一技之長在手,生存能力傍身,三思而行的頭腦,用從容的心態來過生活。
八、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人的一生不可求無災難。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災難,就會生貪念。人生在世不怕有困難。人生在世如果遇不到災難,心中會祈求驕橫奢侈的生活。
https://kknews.cc/culture/ror28a4.html
#中醫
2020-04-28 由 love科學醬 發表于科學
自古以來,長生不死一直是每個人心中的夙願,強大如秦始皇一統六國,俾睨天下,氣吞萬里如虎,依然難逃壽命極限一關,雖派出三千童男童女苦苦尋找傳說中的不老之藥,但還是難違天意,遺憾而去。而今天,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學以及醫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機會突破自身壽命極限嗎?對此小編只能說不確定,相信通過此文,大家心裡就各自有數了。
突破壽命極限?其實我們早已成功。不妨來看看幾組數據吧,在最初的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無法有效抵抗自然災害,疾病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人類平均壽命只有15歲左右;到了公元前,人類壽命相比原始部落時代增長了5歲,達到了20歲,而這個數據到20世紀前提高到了37歲。再以上海為例,1951年上海人均壽命還是44歲左右,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了81.08歲,不到60年的時間壽命增長接近一倍。
上面講到上海在不到60年時間裡創造的壽命增長奇蹟,但是,2019年2月15日新華網發布數據顯示,上海2019年預計人均壽命為83.66歲,相比2007年的人均壽命只高出兩年左右,十年過去了,雖然人均壽命有所增加,但相比之前不到60年翻一番,還是能夠看出,人類壽命似乎達到極限,難以實現進一步飛躍式突破。
經過不斷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的許多秘密或許藏在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之中,隨著新細胞的不斷分裂,端粒的長度隨分裂次數減少,當端粒不能再減少時,意味著細胞不能再分裂了。當細胞不再分裂時,人也就步入了老年,因此,端粒可以說是我們人體的生命時鐘。因此,最近許多關於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端粒,也許,以前是因為疾病、饑荒等外界原因限制了人類壽命,但現在我們知道,人體有一個先天的羈絆在阻止我們長壽。那隻要想辦法干預端粒不斷減少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增加壽命呢?科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最近終於在小鼠上取得了突破。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最近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報導了他們的突破性研究進展,他們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的小分子。在過去十年里,這個究小組一直在研究端粒酶,2015年這個研究小組就發現了與端粒有關的基因(PARN),它可以處理和穩定端粒酶的一個重要成分——TERC,這個成分一旦發生變異將直接導致端粒的過早性變短。而最近,經過篩選近十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終於找到一種可以間接穩定PARN基因的物質,經過測試發現,這些化合物可以有效提高TERC水平。並且在後續小鼠實驗中,研究者發現這一方法的確可以促進TERC表達,恢復小鼠幹細胞中端粒長度。
雖然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人類真的應該高興嗎?我們不妨好好反思一下,隨著人類人口的增加會發生哪些事?回顧過去人口暴增的五十年,我們對地球的環境、森林、物種、資源已經造成了許多不可逆性的破壞。因此小編認為,我們更應該從精神層面給自己做加法,而不只是單單追求壽命數字上的增加。那麼各位讀者贊成哪種呢?
https://kknews.cc/science/r6zpevv.html
初學者必看的片段--- 簡單易明。
鄧鐵濤教授及鄧中光教授親自教授八段錦,八段錦與太極拳同樣為中國導引術,相比之下,八段錦明顯較簡單易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AEQk8CdzU
海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昆布等食品。從中可提取多糖類物質,提高免疫功能以防癌,並且含碘量高,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中醫認為性味多屬咸寒,具有軟堅散結,消癭破積功能。
食用菌類:如香菇、草菇、金針菇等以及黑木耳、銀耳等,富含多糖類及核糖核酸,促進細胞免疫和干擾素的生成。中醫認為多性平、味甘,有補氣、化痰作用,常是扶正與祛邪兼而有之
十字花科植物:這類蔬菜多以其莖、葉食用,如大白菜、小白菜、捲心菜、花菜、油菜等。這類菜含吲哚類衍生物,可誘導多種酶的活性,起到抗癌作用,並且多含微量元素鉬和鋅。
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胡蘿蔔、竹筍、地瓜等,有些也屬於十字花科植物,但以地下根莖部分食用,多含胡蘿蔔素等,用以防癌。含纖維多,中醫稱有利膈寬腸、降逆理氣功效。
國醫大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養生的?
李濟仁中國的首屆國醫大師(1931年1月-),原名李元善,男,安徽歙縣人,皖南醫學院教授、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養生茶是中國衛生部指定的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獨創的保健茶。李教授喝這茶已經30多年了, 年過80高齡,還是白發童顏。不過身為醫生,40歲以前,他身體也有各種病:心血管病、頸椎病,曾被醫生判定“要躺下不能動”。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他,依然每週坐診、看病,身體好得不得了,這是為什麼?
下面內容是由李濟仁教授的兒子,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與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先生整理的。李濟仁教授的自用“心血管”保健茶配方:一共4味主用藥物,泡發、用法很講究。 李濟仁教授的口述:
我四十歲左右時,身體大不如現在,頸椎病非常嚴重,(手臂)發麻。我去醫院裡看病,以為就是要躺下來了的。大夫一看,說:“像你這個(頸椎的)片子,不僅是發麻,要躺下不能動了,你已經很好。” (現在是2015年)按西醫的說法,我現在還很好,說是教科書都要改寫了。 我四十多歲時,工作忙,20世紀60年代受到一些沖擊,一檢查,什麼病都有了。其實精神因素是第一位的,精神不好,小孩又多(5個),總是愁眉苦臉。 四五十歲時,叫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和勇氣,要鍛煉。(自己也)開始鍛煉, 經常出去旅遊,參加旅行團。一杯保健茶,喝了幾十年。
李濟仁養生茶的配方很簡單,一共四味主藥: 黃耆10~15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黃精10克。 李教授說,一杯保健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配:
第一味:黃耆,治好糖尿病。
明清時全國有四大名醫,汪機是其中一個。汪機(1463年-1539年),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明朝醫學家。汪機要方主要是兩味藥(人參、 黃耆),黃耆是第一位,所以叫固本培元。 黃耆有雙向調節作用,高血壓的病人吃黃耆可以降血壓,低血壓的病人吃黃耆可以升血壓。此外,黃耆還能降血糖。
第二味:黃精,又補氣又補血。
黃精,15克或20克。 黃精氣血調和,百病不生。黃耆補氣,黃精又補氣又補血,(所以這碗茶)又可以降低血糖、降血脂。
第三味:西洋參(冬天用人參*)
西洋參10克。 西洋參偏涼性,人參偏溫,所以陽熱體質之人不能吃人參,吃西洋參,天熱時一定要吃西洋參。白血球低、紅血球低、血象較低時,可用西洋參。 冬天可以吃一點人參、紅參,增加抵抗力、免疫力,也有三降的作用。
第四味:枸杞子,補血
枸杞是甘溫,填精補髓,祛風,腎虛陽痿都可以吃這個,婦女的腎功能衰退也可以吃。
注意(枸杞)不能煮很長時間,不能火力大,入藥要後下,先熬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泡茶可以。
李濟仁教授特別指導:
血脂很高,血脂高的話加兩種藥,葛根、澤瀉。 高血脂嚴重的話,加葛根15克或10克都行,葛根粉要少吃,澤瀉8克到10克。 有的血壓高的話,可以加一點生杜仲、菊花。血壓高紅參就少吃。
“三降”保健茶吃法
用大茶缸泡:泡好後要用蓋子蓋一下,溫熱一下。 反復喝:把這個水喝完了,然後又加點開水,溫一下,然後倒下來再喝,不要用罐子來喝就行。
早上泡起,泡到晚上,喝茶吃藥:(黃精、西洋參、枸杞子)三味藥都可以吃下去。 黃精像肥肉一樣,黃耆比較難吃,要牙齒好。 這一杯茶是“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從醫60年的自我保養的精髓,針對血脂血糖血 壓很有好處。
這四味藥都是補藥,黃耆為補氣藥,其餘三味均為補陰藥。李時珍稱黃耆為“補藥之長”,其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斂瘡之功效; 黃精是一味滋補五臟的妙品,《名醫別錄》把它列為上品,其味甘,性平,具有養陰潤肺、益胃補脾之功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抗衰老 之功效;西洋參味甘、微苦,性寒,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之功效,由於西洋參 補氣養陰、潤養五臟,而無溫燥上火之弊端,所以被視為補藥中之上品。四藥合用, 共奏調理氣血、通經活絡、延年益壽之功效。
李濟仁養生茶適宜人群與與禁忌:
李濟仁氣血雙補茶不僅可以調理氣血、通經活絡,對于高血壓、高血脂也有實際療效。其主要適宜以下人群飲用:
1、工作壓力大經常面對電腦;
2、月經不調、臉色發黃的女性;
3、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中老年人;
4、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者。
但由於其中的枸杞溫熱效果相當強,因此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癥、腹瀉的人, 經期的婦女最好不要喝。
李濟仁養生茶副作用:
李濟仁養生茶配方裡的藥材均不會帶來副作用,但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因人而已。首先觀察自己的體質,然後看一下茶的成分和性質,假如熱底體質可以喝點涼茶,寒底體質可以喝點溫性的茶。
嶺南羅氏婦科治療絕經綜合征經驗
絕經綜合征是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甚至出現抑鬱癥,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屬於中醫“經斷前後諸證”範疇。
嶺南羅氏婦科發源於清末,創始人羅棣華善治溫病與婦人病。羅元愷是第二代傳人,也是羅氏婦科的代表性醫家,是新中國第一位中醫教授,首批獲中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導師,創立“腎一天癸一沖任一子宮”軸的中醫生殖調節理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第三代傳承人羅頌平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主任委員、國家級重點學科、專科、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帶頭人,珠江學者,第三代傳承人張玉珍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羅氏婦科在調經、助孕、安胎方面頗具特色,治療絕經綜合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01 陽中求陰,以平為期
絕經綜合征以陰血虧虛,陰不制陽,致虛陽偏亢為特點,據其病機特點,臨床分為腎陰虛證或陰陽兩虛證,但總以陰血不足為基礎,治療以補腎陰為本,用藥善於陽中求陰,增強養陰補血之功,臨床常用左歸丸、左歸飲為基本方,常以熟地黃、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石斛、黃精、雞血藤、丹參等滋陰補血之品配伍菟絲子、鹿角霜等溫陽益陰之品,陽中求陰,填精養血,補血活血,使氣血靈動,也常伍續斷、桑寄生補益腎氣,仙靈脾、巴戟天溫腎助陽,調和陰陽,以平為期。如陰虛內熱,常伍知母、地骨皮清退虛熱。
02 補脾助腎,填精養血
嶺南羅氏婦科推崇“婦人以血為基本”的觀點,並注重腎脾,強調先天與後天並重,重視後天對先天的作用,臨床喜用黨參、人參葉、白術、山藥益氣健脾,補後天助先天,合生地黃、山萸肉、菟絲子、桑寄生等補腎之品,填精養血。嶺南地區氣候多炎熱潮濕,熱易傷陰津,濕易困脾,民間喜食涼茶解熱,寒涼易傷脾胃。在臨床用藥中特別注意藥物對脾胃功能的影響,即便有熱,也少用大苦大寒之品,對苔膩濕重者,常加廣藿香、布渣葉健脾化濕;濕盛便溏者,白術用麩炒,加白扁豆、芡實健脾固腎,運濕止瀉。遣藥組方,喜用春砂仁或陳皮伍于方中,健脾助運,使藥物容易吸收。根據嶺南地區百姓喜食藥膳,結合地域特點,或以人參、阿膠、陳皮燉瘦肉益氣養血、健脾和中,或以百合蓮子大棗煮粥滋陰養血,寧心安神,增強治療作用。
03 柔肝平肝,交通心腎
羅氏婦科在補腎養血、平調陰陽的基礎上常配伍郁金、白芍,疏肝解鬱,柔肝平肝,疏肝柔肝和肝用;配伍珍珠母、天麻、鉤藤平肝潛陽,常以珍珠母配伍仙靈脾,珍珠母之甘鹹寒不但能鎮攝浮陽,且可制約仙靈脾溫熱升浮之氣,而存其助陽補腎之功;仙靈脾之溫陽之性又可制約珍珠母寒涼遏陽蒸騰氣化之性,相制為用。藥物治療之余,常以心理治療,開導患者。在益氣健脾、補腎養血的基礎上,根據絕經前後容易出現心腎不交的特點,常伍遠志以交通心腎,如血不養心,早醒失眠,常伍酸棗仁、夜交藤補血養心、寧心安神;兼心慌心悸者,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如汗多者,則牡蠣、龍骨煆用,或加浮小麥、糯稻根收澀斂汗。
04 典型醫案
患者,女,49歲,2013年12月9日初診。
月經已停閉5月,潮熱汗出1月,乏力,易煩躁,情緒低落,心悸,腰酸痛,噁心欲嘔,納眠差,口幹頭暈,舌暗紅苔白脈沉。辨證為陰陽兩虛,兼陰虛肝旺。治療以滋腎溫陽,平肝潛陽為法,處方:
菟絲子20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
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甘草10克、
黃精15克、酸棗仁15克、珍珠母30克、
仙靈脾10克、遠志10克、桑寄生20克、
白芍15克
2周後複診,訴諸癥緩解,情緒好轉,但仍腰酸乏力,便溏,舌暗紅苔白脈沉。辨證為陰陽兩虛,兼脾虛失運,上方去石菖蒲、酸棗仁、遠志、桑寄生、白芍,加雞血藤30克、麩炒白術15克、黨參15克補腎健脾,調和陰陽。調治2月,諸癥除,病情穩定,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病案治療以補腎陰為基礎,滋陰潛陽,于養陰之品中配伍菟絲子,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增強補腎陰之功;于補陰藥中配伍仙靈脾、桑寄生,陰陽雙補,平調陰陽;以甘鹹寒之珍珠母配伍于方中,不但鎮攝浮陽,解除烘熱煩躁之癥,且可抑制仙靈脾甘溫升浮之氣,使其扶陽配陰不致躁散浮陽,相得益彰。
#冬春轉季咳嗽食療
冬、春轉季,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咳嗽。此疾病多發生於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主要由感染、理化刺激或過敏反應等引起。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外邪侵襲人體、肺氣不得宣發而引起,為新發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表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咽痛,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主。內傷咳嗽則由於肺臟虛弱或其他臟腑有病累及於肺,例如:脾失健運、肝火犯肺等均可引起咳嗽。同時,外感咳嗽若失治或治之不當,日久不愈,耗傷肺氣,常可發展為內傷咳嗽。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還細分為不同證型,以進行不同的治療。現提供兩款舒緩咳嗽的保健食療供大家參考:
1.紅糖15克、紅棗5枚、茶葉3克、生薑30克,以水煎服。適用於受涼後感冒咳嗽1天之初期患者。
2.牛大力30克、千斤撥30克、五指毛桃根30克、橘紅皮6克、豬瘦肉60克、煲湯服,放適量調味。適用於經常易感冒咳嗽的患者。
作者為該院臨床部一級講師董子林
#田七#「四寶粉」
田七又名三七、又名田漆。功效化瘀、止血、止痛。從前,多數用於療傷止血,現在,流行用於養血補身。田七可以打粉或切片服用,以功效而言,田七打粉吞服(或沖服)效果最好,其次可以切片煎煮。
田七可以化瘀、止血。在西醫藥理學來說,很難理解何以同一種藥,既可以活血化瘀,使血行通暢,又可以止血,減少出血,這不是很矛盾嗎?古籍記載,田七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這到底是什麼回事?
近代研究發現,田七有顯著的抗凝血作用,能夠抑制血小板凝聚,藥效近似西藥的「阿斯匹靈」,即大家所認識的「薄血丸」。同時,在出血的情況下,田七有止血作用,可以縮短凝血時間。這種奇妙的「雙向調節作用」,正是中藥的獨特之處。
原來,古代中醫早已認識到這種「雙向調節作用」。《本草綱目》認為田七可以「止血、散血、定痛」,《醫學衷中參西錄》有這樣的描述:「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允為理血妙品。」其實,很多中藥都有這種特性,例如人參,既可以醒神,又可以安神。
應用田七活血化瘀,已經成為了近年的潮物。近年,老友紀流行用田七打粉,每日服用一小匙(約3g),可以調節膽固醇、改善動脈硬化、預防中風及冠心病。然而,平日需要服用西藥「薄血丸」的人,最好諮詢中醫師服用田七的份量。
這個保健方法漸漸發展成所謂的「四寶粉」,即是田七、丹參、石斛、花旗參的粉未混合服用,傳聞可以活血補身。然而,除了田七之外,其餘三種藥物其實並不適合研未吞服,藥效會打折扣。服用丹參、石斛、和花旗參,還是煎煮比較好。而且,補身應該依據自己的體質,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四寶粉」。
「四寶粉」這個意念的來源,也許是因為坊間認為田七比較寒涼,而且「好散」,所以配合了其他補藥。事實上,田七甘苦微溫,並不寒涼。反而,丹參、石斛、花旗參性質寒涼,陽虛人士並不適宜。
另外,臨床上的確有人服用田七後會感到頭暈不適。那是因為活血藥容易破氣,所以體虛的人會覺得「好散」。這類人士,不適宜單服田七,應該配合其他中藥一同服用。幸好,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常見。
#菊花#應用
介紹中藥,通常介紹補益藥,例如靈芝、北蓍、杞子,因為讀者樂於知道如何進補。坊間的中藥廣告,一般都是強調「補身」為主。然而,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藥功能有補有瀉,並非只有補益藥。「藥到病除就是寶」,只要服用得當,就是好東西。
菊花,正正是一種功效良多而又其貌不揚的好東西。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因顏色的不同,有黃菊與白菊之分。又因產地的不同,有杭菊與滁菊之別。以功效而言,白杭菊最佳,當中又以花大色鮮者更佳。菊花的應用在《神農本草經》中早已記載,可見菊花這好東西中國人已經用了二千多年。
菊花性質微寒,入肝入肺,所以多用於熱癥,尤其是肝熱、肺熱、或外感風熱。
菊花可以疏風清熱,可以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喉嚨痛、咳嗽黃痰,一般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或中藥沖劑都有菊花。研究表示,菊花對金黃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還可以消炎降溫。但如屬風寒感冒,沒有「熱氣」征象,菊花便不適宜了。
菊花可以清熱解毒,用於瘡瘍「陽癥」。所謂瘡瘍「陽癥」,就是指那些又痛又腫又含膿的毒瘡,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年青人的暗瘡,尤其是那些已經「含膿」的暗瘡。另外,毛囊炎、眼挑針(學名麥粒腫)、甲溝炎都屬此類。清熱解毒的涼茶當中,大都有菊花,例如家喻戶曉的五花茶、夏桑菊、廿四味。如果希望清熱解毒的力度更強,可以用野菊花,那是另一種植物。
但是,這些涼茶都不可以隨便服用。有些人曾經飲用菊花後頭暈眼花,那是因為體質虛寒引致。另外,涼茶用藥比較苦寒,容易傷胃,飲用不當會影響消化,甚至削弱體質。尤其是小朋友,如果飲用不當更會影響發育,因此飲涼茶並不是越多越好的。中醫用藥講求「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以菊花而言,時間上,夏季暑天適宜,地域上,南方熱地適宜,體質上,實熱多火適宜,希望大家能夠掌握到用藥的要點。
最後,不可不提菊花清肝明目的功效。菊花可以清肝火降血壓,所以有高血壓的老友紀可以每天用菊花泡茶,有穩定血壓的作用,最經典的配方就是「菊普」(菊花加普洱)。如果怕菊花寒涼,可以加一些杞子調和藥性。因為肝屬目,菊花可以清熱明目。如果眼睛又紅又腫又多「眼膠」,例如紅眼癥(學名結膜炎)、角膜炎、淚管炎,可以用菊花15g煮水30分鐘,待微溫後加幾滴嬰兒洗頭水,再用化妝棉浸菊花水輕輕抹眼,效果一流。如果加上幾劑中藥,外敷內服,效果當然更好。
如果屬於肝腎陰虛引起的虛熱,引起眼乾眼癢,視物矇糊,菊花可以配合杞子泡茶,亦可以服用坊間的成藥。有關杞子,筆者早前已經介紹過,大家不妨翻閱一下早前的長訊。
#北蓍#食療
北蓍,是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中藥。他的可愛,在於他能夠補氣強身,味道不俗,價錢合理。他的可恨,在於他容易「熱氣」,又傳聞可以令血壓上升,令很多人敬而遠之。到底,應該怎樣應用北蓍呢?
北蓍,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蓍或膜莢黃蓍的根,顏色鮮黃,正名黃蓍。因為產於內蒙、山西、黑龍江等北方地區,又名北蓍。北蓍補氣,是眾所周知的,用於治療胃口欠佳、大便稀爛、怠倦無神、汗多乏力等等氣虛的癥狀。
中醫經常建議病人秋冬季節煲北蓍黨參進補,因為在眾多補氣中藥(如人參靈芝)當中,北蓍價錢相宜而且效果良好。筆者小時侯冬季常飲黃蓍湯,暖足一晚,感覺良好。
近年,病人喜歡拿一樽又一樽的「靈芝丸」諮詢我,都說靈芝可以增強免疫力。其實,可以增強免疫力的中藥,又何只靈芝呢? 北蓍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調節血糖、強化心臟、加速機體修復。這都不是新鮮事,國內的科研機構在六七十年代已經發現黃蓍的妙用。
挑選北蓍,一看尺寸,越大越好。二看顏色,黃蓍片是從植物斜切出來的,如果啡多於黃,或黃中帶啡,是次等貨。因為啡色是植物的皮,黃色才是我們所要的芯。三要靠鼻,用鼻嗅一嗅,藥味濃的,就是好貨。當然,這個要靠經驗,難以言傳。
北蓍還有其他的妙用。他可以固表止汗,治療「虛人」的反覆感冒,或者預防感冒,又可以治療氣虛引起的多汗。此外,他可以利水消腫,慢性腎炎引起的水腫效果特別好。但具體的用藥方法,還是適宜諮詢合資格的中醫師。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手術後的病人認為術後不可以進補,人參黃蓍都不可以服用,否則傷口會有瘢痕。其實,傷口是否有瘢痕,與病者是否進補並無關係,反而,與病者的基因有關。如果病人是屬於「瘢痕體質」(Keloidosis),手術後的瘢痕組織便會特別多,即使如何忌口亦無補於事。
對於一些體虛的病人,手術後服用北蓍,反而有助傷口盡快癒合。北蓍有益氣生肌的功效,可以改善手術傷口癒合緩慢,或者瘡瘍排膿之後久不埋口。然而,必須要分清楚傷口是否感染化濃。如果傷口有紅斑膿液,又癢又痛,就屬於中醫的瘡瘍「陽証」,就斷不可以用北蓍了。
北蓍味甘微溫,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宜服用,否則容易「熱氣」。如何才算陰虛火旺?一方面可以諮詢中醫師,另一方面可以用少量北蓍(三錢)煲湯試一試,如果出現喉嚨痛口乾便秘,便不適宜再加量了。
至於北蓍會使血壓上升,其實是一種誤會。古籍記載北蓍有「升陽」的功能,可以治療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下垂」癥狀,但並不等於他有升壓的功能。對於高血壓而兼有氣虛癥狀的人,北蓍甚至可以減壓。至於如何用藥才可以既補氣又降壓,那秘訣當然又是難以言傳的了。
#中醫
2018-08-23 由 一個佚名作家 發表于美文
修行者把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叫做「紅塵」,同時說「紅塵滾滾」,那意思是說這是一個非常不乾淨的地方。 南懷瑾先生也說::「人每天醒了以後,一接觸到外面的環境,就勾心鬥角。一天到晚自己的心裏,在作內在的鬥爭,自已跟自己過不去。人生在這個心理狀態下過日子,好可憐啊!!本來我們的生命可以活得很長的,為什麼凋落得像秋天的落葉那麼快呢? 因為不曉得這種情況會促成自己生命的消亡,是一種自殺。」
所以,要想在紅塵中自在行走,那麼就應該加強自己內心的修為,如此才能纖塵不染,步步蓮花。
南懷瑾先生在講課時曾經說:「我們人的思想,慾望,情緒,意識等等,由生到死,每一天,每時、每秒,所有這些心思,猶如一股滾滾洪流,滔滔不絕。對境動心,或起心造境,綿延不斷地流動,永遠無法使其停止。自問,問你,怎麼辦才能停止啊?」
答案當然是需要不斷地修養自己。就像神秀禪師說的那樣: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
修身修己,不論是釋家、道家,或是儒家,都是位居其重。
正如《大學》中所言: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有淵博的知識;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價值觀人生觀才會正確;價值觀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修養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才會和諧;家庭整頓好了,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才會天下太平。
要想追求人生的幸福就一定先要安頓自己的身心。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客觀的物質世界;一個是主觀的心理世界。但是,這兩個世界並不完全獨立,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影響。
比如我們對天空的感覺:當明媚的陽光灑在身上,我們看到的天空一片蔚藍,整個人的內心也跟著爽朗起來。 同時,只有我們的內心平淡祥和時,我們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明媚和天空的蔚藍。所以,儘管每個人頭頂上都是同一片天空,但是眼裏的卻很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顏色,而這一切,都只是心理世界的不同罷了。
客觀的物質世界,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主觀的心理世界,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控制。只要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只要換一種方式與人相處,就可以創造善良的世界。
南懷瑾先生在談到如何修養自己時,特別推崇臨濟禪師所說的一句偈語:「吹毛用了急須磨」。
他解釋這句話說:「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只要把毛髮對著劍峰,一吹就斷,它太鋒利了。這是形容人們的聰明智慧,不管你有多麼鋒利,多麼敏捷能幹,如果不能隨時迴轉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你很快就會完蛋。而且此心被習氣所污染,就如滾滾旋轉的車輪,不停不回,墮落不堪了。所以說,就算你聰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寶劍一樣,也必須再磨礪乾淨啊!」
所以,當我們為了生活中的一點小事而憤怒時,不妨想想黑夜中盲人手上的那盞燈籠,那是包容成就的智慧;也可以想想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就職儀式上的行為,同時在心裏好好磨一磨自己的智慧玉劍,這才是安頓身心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https://kknews.cc/essay/av2jjkj.html
#中醫
2019-07-09 由 文史精讀 發表于文化
張晨南懷瑾的《易經雜說》解讀02
舊社會說讀易經可以辟邪,把易經放在枕頭底下可以震懾妖魔鬼怪,那麼似乎晚上更適合讀易經,國學大師南懷瑾確建議年輕人不要晚上讀易經。
當然南懷瑾不是說什麼神奇鬼怪,他認為鬼神之說只是以訛傳訛的迷信。真實原因是,南懷瑾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因為發現一個問題,想要去找答案,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尋找答案,研究越沒完,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這種說法倒是和孔子韋編三絕不謀而合。(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
國學大師南懷瑾
易經有沒有神奇之處呢?若沒有,短短兩千餘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讓這麼多大師為之癲狂,傾注一生心力。若有,為什麼大師會認為那不過是迷信呢?
其實,這都要從易經的起源說起。易經起源有三易之說,也就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文王所著《易經》。《連山易》、《歸藏易》成書更早,原書已失傳,但原理依然保存下來,南懷瑾分析,在傳統醫藥和堪輿中繼承了他們的思想。
問題出在《連山易》、《歸藏易》的出生上,有傳說認為,這兩部易是上天所賜,是神仙刻在龜背上,帶給世人的。後來,文王以此為藍本進一步完善,才成為現在的易經。這麼說,《易經》果然有神奇之處。
易經
其實不然,據記載易經成書很早,而占卜在文王以前已經盛行已久,從遠古時期開始,實際上古人已經對易的內容不斷完善修正了幾千年,這中間誕生了《連山易》、《歸藏易》兩個經典版本。為文王整理《易經》,孔子做《象》《彖》等十翼。這也導致了,易經兩萬餘字,字字珠璣,值得古今大師為之癡狂,因為他不是一個人的智慧成果,而是華夏先民無數年的積累,和古今大師們不斷地完善的成果。
https://kknews.cc/culture/6ankr6l.html
#中醫
2014-08-24 由 每日一禪 發表于歷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beyyn.html
很多人以為因果報應是佛家的話,其實中國文化從我們老祖宗開始,第一就是講因果報應。早晨吃飯我們還談到,每一個朝代怎麼開始便怎麼結束!清朝孤兒寡婦帶四萬人入關,統治了四萬萬人的中國,最後結束的時候,也是孤兒寡婦挾一個小包袱回去了。朱元璋是當和尚的,結果當了皇帝,最後明朝結束了,連個女兒也出家當尼姑。當他去世以後,孫子也被逼著去當了和尚,可見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孫還要當和尚尼姑去還。天地間的事,怎麼來就怎麼去。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定律。
趙匡胤這個皇帝嘛,不算壞,很純厚,冥冥中也給他留了一個後代。據說元朝最後一個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趙匡胤的子孫,這也是因果報應。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國人,它的出處在哪裏?有一本書叫《庚申外史》,記載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漢人,而且是趙家的後代。所以明朝的大元帥徐達把蒙古人趕出北京後,便不再向前打了。當時朱元璋很生氣,他那副元帥是搞情報的,秘密向朱元璋報告說徐達擁兵不進,朱元璋就調徐達回京,軍事會審。
徐達心裏有數,便帶著自己的衛隊,從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心裏,請皇帝上船上來談話。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上船來。徐達擺的陣仗非常威嚴,皇帝上了船,徐達行過軍禮,請皇帝上座。皇帝說:你為什麼不到南京來?徐達說:我如進了南京,腦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請你到船上來,咱們談清楚。你現在對我還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實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
那個時候不做,現在也不會做,你安心當你的皇帝吧!當然他們是好朋友,也是換帖兄弟,這就是徐達大將軍的高明處。如果徐達一進南京上朝求見,一個衛士也不能帶,武器也沒有,那一進朝不就完了嗎!請皇帝上船,皇帝想怎麼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屍二人,流血五步」,連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說:你怎麼會這樣想,我決無此意。這樣一說,兩個人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於是朱元璋問徐達:你既然把蒙古人趕出北京,為什麼不向蒙古進兵呢?徐達說:他們好歹也統治中國七八十年,他們也是漢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趕盡殺絕呢?讓他一個漢人在蒙古噹噹皇帝也不錯嘛!朱元璋說:對,就這麼辦,趕快回去。當初趙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兒寡婦,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後代。
這是歷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幾乎都是因果,一個政權怎麼上臺,就怎麼下臺,一個人怎麼成功,就怎麼失敗,誰也無法改變。
但是中國文化講因果是三世的,這一代,上一代,後一代,是直線的。印度文化講因果是橫線的,是講個人的,前一生,這一生,下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進來之後,就和中國的文化結合,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國因果報應的學說基礎。
(摘自:南懷謹大師《易經系傳別講》)
https://kknews.cc/history/bbeyyn.html
#中醫
2016-09-01 由 惠養生 發表于資訊
相信南懷謹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這位當代中國文學化國學大師,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一生著作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懷謹終其一生為發揚國學鞠躬盡瘁,雖然也在某些方面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學識淵博,一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確是功在千秋。
以下便是南懷謹一生著作中的精華部分,讀之頗有醍醐灌頂之感,在這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1、人為什麼失眠?——我們從哪裏來,我們便回哪裏去
我們常常講,人老有幾個相反的現象: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出來了;現在的事情告訴他馬上就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記得;坐著就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
醫學的道理,心腎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個辦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時,把身體蜷起來睡,變成嬰兒狀態,兩個腳縮攏來,兩手也抱起來,容易睡著,這是勉強使心腎的氣交。交就是連起來接上電了,這樣可以睡著。
——《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2、打坐為什麼反正讓血壓升高了?——不是用心就行
我當年學道時,有一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觀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
這個雖然是外道法,但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
3、放空自己很難嗎?——世間萬事 唯空而已
我當年什麼都去學,不管有道無道,都要向他們摸索一下。另外有一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處。上座,心裏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摘自《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
4、不傳之秘?——助人之道才是天下公道
現在講一個瑜珈術,你們最好能練單鼻呼吸,尤其是坐辦公桌用腦筋的朋友,很傷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練習用左鼻子呼吸,沒事的時候你就用手很自然的托住右邊面頰,拿食指不著痕跡地堵住右鼻孔,這樣子同事們根本不會知道你在搞什麼氣功。過了中午,反過來多用右鼻子呼吸。我這裏只是教你們多用,可不是教你們一直用啊!要不然你們乾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嗎?這個方法你們不妨一試,包你們身體健康。
這是一般道家、密宗們,自認是不傳之秘的初步方法。儘管有些人反對這樣說出來,但我認為是對人類健康有利的事,用不著守密,應該公開。而且我素來認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屬於哪個私有的,也不是屬於哪一門、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為什麼分這個宗、那個教;這個我的,那個你的?這還叫什麼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傳給人家一個鼻子,你不過告訴人家一個經驗罷了,可是許多人真把這些當秘訣了。
你們不要因為我這麼輕鬆的告訴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體會。如果能經常這麼注意呼吸的話,脾氣會變好,心情也會開朗。而且慢慢你能體會得出,身體什麼地方不舒服,什麼地方難過,什麼地方發脹、發酸,什麼地方發麻發癢,很容易就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了。這時候一方面找醫生,再一方面,最好的辦法是用鼻子做氣功,慢慢把鼻子弄通。注意啊!這可不是孟子的養氣,這只是普通的氣功,如果說孟子養浩然之氣就是這麼養法,那真是冤枉了孟子,也冤枉了我。
還有一點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養心養氣不一定要盤腿,像大家現在這麼坐著就可以。如果說盤腿才有道的話,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還有,坐的時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們身體背部,和椅子中間最好空一點距離,不要靠緊。
——摘自《孟子與公孫丑》
7、小病小痛也要看醫生?——懂點穴位很有用,長期堅持可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被胃病折磨很多年?
每天早晚平臥床上,去衣袒腹,天冷可蓋上被子,雙手五指併攏,從肚臍眼為圓心,先用左手的指腹和掌根,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再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最後又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
這是健脾健胃的妙法。有人單用此手法,在三個月內就能治好10多年的老胃病。平時偶有食滯或一般腸胃不適。用此手法就能立竿見影。
此法以逆時針方向為補,順時針方向為瀉。上面說的左―右―左的順序為補法。適用於年老體虛,大便常年稀爛,小便清長的人習練。
如果是大便硬結,身體肥胖,面紅耳赤,經常口乾舌燥的,就要用瀉法,即改為右―左―右的順序。(這裏應注意的是:兩補夾一瀉為補法,即左―右―左的順序。兩瀉加一補為瀉法,即右―左―右的順序。不可單補或單瀉。)
脾胃正常的人可用平補平瀉法,即用先左後右或先右後左的順序。
你還不知道湧泉穴在哪?
每天早晚盤坐床上,坐北朝南,雙目輕閉,五指併攏,用左右兩手的指腹,同時交叉按摩左右兩足心的湧泉穴各200次,湧泉穴位於第一足趾端與足根聯線前五分之一的凹陷處。
湧泉穴是足少陽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是滋陰補腎,練五臟六腑,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妙法。
你知道耳朵上有多少種穴位?
搓耳朵,兩手同時搓兩耳,體位隨意,從上到下全部搓到。以搓紅搓熱為度,這是一種全息療法,因為耳朵是身體的縮影,身體的每一部分,在耳朵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
故搓耳朵相當於全身按摩,耳朵上有壓痛點,就說明身體與痛點相對應的部位有了病變,發現了壓痛點,按摩的時候對壓痛點應加力搓摸捏挾,以後痛點消失,身體相對應部位的病變也就痊癒了。
這與耳針同理,在耳垂內側,有個神經衰弱點,神經衰弱患者,一般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這個壓痛點,挾捏這個壓痛點,對提神醒腦,治療神經衰弱有很好的療效。按摩或針刺耳光穴和耳中穴,對退感冒高燒和制止嘔吐具有獨特的功效。
惠養生 惠生活 惠天下|讓健康從惠養生開始~
微信ID:jkhzz
https://kknews.cc/news/rypamx.html
#中醫
2018-12-08 由 東方君品國學 發表于文化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這裏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二、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三、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讀了這麼久的歷史書,無非講的是功名利祿。在外遊歷千山萬水,體悟道法,最後發現還是回家種田,飲酒作詩最安逸。
四、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五、秋風落葉亂為堆, 掃去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
六、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德薄爾位尊,是指一個人的地位很高,但是卻不肯使用恩德來對待其他人。智小而謀大,是指一個人的不太聰明,卻總想去挑戰一些高智商的困難事。力小而任重,是指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卻總想去完成那些艱難的任務。
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這句可以理解為:以佛教的仁愛為真心,道法自然為風骨,儒家中庸為表象,用大度來包容對待整個世界。以一技之長在手,生存能力傍身,三思而行的頭腦,用從容的心態來過生活。
八、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人的一生不可求無災難。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災難,就會生貪念。人生在世不怕有困難。人生在世如果遇不到災難,心中會祈求驕橫奢侈的生活。
https://kknews.cc/culture/ror28a4.html
#中醫
2020-04-28 由 love科學醬 發表于科學
自古以來,長生不死一直是每個人心中的夙願,強大如秦始皇一統六國,俾睨天下,氣吞萬里如虎,依然難逃壽命極限一關,雖派出三千童男童女苦苦尋找傳說中的不老之藥,但還是難違天意,遺憾而去。而今天,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學以及醫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機會突破自身壽命極限嗎?對此小編只能說不確定,相信通過此文,大家心裡就各自有數了。
突破壽命極限?其實我們早已成功。不妨來看看幾組數據吧,在最初的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無法有效抵抗自然災害,疾病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人類平均壽命只有15歲左右;到了公元前,人類壽命相比原始部落時代增長了5歲,達到了20歲,而這個數據到20世紀前提高到了37歲。再以上海為例,1951年上海人均壽命還是44歲左右,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了81.08歲,不到60年的時間壽命增長接近一倍。
上面講到上海在不到60年時間裡創造的壽命增長奇蹟,但是,2019年2月15日新華網發布數據顯示,上海2019年預計人均壽命為83.66歲,相比2007年的人均壽命只高出兩年左右,十年過去了,雖然人均壽命有所增加,但相比之前不到60年翻一番,還是能夠看出,人類壽命似乎達到極限,難以實現進一步飛躍式突破。
經過不斷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的許多秘密或許藏在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之中,隨著新細胞的不斷分裂,端粒的長度隨分裂次數減少,當端粒不能再減少時,意味著細胞不能再分裂了。當細胞不再分裂時,人也就步入了老年,因此,端粒可以說是我們人體的生命時鐘。因此,最近許多關於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端粒,也許,以前是因為疾病、饑荒等外界原因限制了人類壽命,但現在我們知道,人體有一個先天的羈絆在阻止我們長壽。那隻要想辦法干預端粒不斷減少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增加壽命呢?科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最近終於在小鼠上取得了突破。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最近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報導了他們的突破性研究進展,他們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的小分子。在過去十年里,這個究小組一直在研究端粒酶,2015年這個研究小組就發現了與端粒有關的基因(PARN),它可以處理和穩定端粒酶的一個重要成分——TERC,這個成分一旦發生變異將直接導致端粒的過早性變短。而最近,經過篩選近十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終於找到一種可以間接穩定PARN基因的物質,經過測試發現,這些化合物可以有效提高TERC水平。並且在後續小鼠實驗中,研究者發現這一方法的確可以促進TERC表達,恢復小鼠幹細胞中端粒長度。
雖然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人類真的應該高興嗎?我們不妨好好反思一下,隨著人類人口的增加會發生哪些事?回顧過去人口暴增的五十年,我們對地球的環境、森林、物種、資源已經造成了許多不可逆性的破壞。因此小編認為,我們更應該從精神層面給自己做加法,而不只是單單追求壽命數字上的增加。那麼各位讀者贊成哪種呢?
https://kknews.cc/science/r6zpevv.html
初學者必看的片段--- 簡單易明。
鄧鐵濤教授及鄧中光教授親自教授八段錦,八段錦與太極拳同樣為中國導引術,相比之下,八段錦明顯較簡單易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AEQk8CdzU
海藻類植物:如海帶、紫菜、昆布等食品。從中可提取多糖類物質,提高免疫功能以防癌,並且含碘量高,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中醫認為性味多屬咸寒,具有軟堅散結,消癭破積功能。
食用菌類:如香菇、草菇、金針菇等以及黑木耳、銀耳等,富含多糖類及核糖核酸,促進細胞免疫和干擾素的生成。中醫認為多性平、味甘,有補氣、化痰作用,常是扶正與祛邪兼而有之
十字花科植物:這類蔬菜多以其莖、葉食用,如大白菜、小白菜、捲心菜、花菜、油菜等。這類菜含吲哚類衍生物,可誘導多種酶的活性,起到抗癌作用,並且多含微量元素鉬和鋅。
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胡蘿蔔、竹筍、地瓜等,有些也屬於十字花科植物,但以地下根莖部分食用,多含胡蘿蔔素等,用以防癌。含纖維多,中醫稱有利膈寬腸、降逆理氣功效。
國醫大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養生的?
李濟仁中國的首屆國醫大師(1931年1月-),原名李元善,男,安徽歙縣人,皖南醫學院教授、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養生茶是中國衛生部指定的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獨創的保健茶。李教授喝這茶已經30多年了, 年過80高齡,還是白發童顏。不過身為醫生,40歲以前,他身體也有各種病:心血管病、頸椎病,曾被醫生判定“要躺下不能動”。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他,依然每週坐診、看病,身體好得不得了,這是為什麼?
下面內容是由李濟仁教授的兒子,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與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先生整理的。李濟仁教授的自用“心血管”保健茶配方:一共4味主用藥物,泡發、用法很講究。 李濟仁教授的口述:
我四十歲左右時,身體大不如現在,頸椎病非常嚴重,(手臂)發麻。我去醫院裡看病,以為就是要躺下來了的。大夫一看,說:“像你這個(頸椎的)片子,不僅是發麻,要躺下不能動了,你已經很好。” (現在是2015年)按西醫的說法,我現在還很好,說是教科書都要改寫了。 我四十多歲時,工作忙,20世紀60年代受到一些沖擊,一檢查,什麼病都有了。其實精神因素是第一位的,精神不好,小孩又多(5個),總是愁眉苦臉。 四五十歲時,叫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和勇氣,要鍛煉。(自己也)開始鍛煉, 經常出去旅遊,參加旅行團。一杯保健茶,喝了幾十年。
李濟仁養生茶的配方很簡單,一共四味主藥: 黃耆10~15克,西洋參3~5克,枸杞子6~10克,黃精10克。 李教授說,一杯保健茶,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配:
第一味:黃耆,治好糖尿病。
明清時全國有四大名醫,汪機是其中一個。汪機(1463年-1539年),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明朝醫學家。汪機要方主要是兩味藥(人參、 黃耆),黃耆是第一位,所以叫固本培元。 黃耆有雙向調節作用,高血壓的病人吃黃耆可以降血壓,低血壓的病人吃黃耆可以升血壓。此外,黃耆還能降血糖。
第二味:黃精,又補氣又補血。
黃精,15克或20克。 黃精氣血調和,百病不生。黃耆補氣,黃精又補氣又補血,(所以這碗茶)又可以降低血糖、降血脂。
第三味:西洋參(冬天用人參*)
西洋參10克。 西洋參偏涼性,人參偏溫,所以陽熱體質之人不能吃人參,吃西洋參,天熱時一定要吃西洋參。白血球低、紅血球低、血象較低時,可用西洋參。 冬天可以吃一點人參、紅參,增加抵抗力、免疫力,也有三降的作用。
第四味:枸杞子,補血
枸杞是甘溫,填精補髓,祛風,腎虛陽痿都可以吃這個,婦女的腎功能衰退也可以吃。
注意(枸杞)不能煮很長時間,不能火力大,入藥要後下,先熬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泡茶可以。
李濟仁教授特別指導:
血脂很高,血脂高的話加兩種藥,葛根、澤瀉。 高血脂嚴重的話,加葛根15克或10克都行,葛根粉要少吃,澤瀉8克到10克。 有的血壓高的話,可以加一點生杜仲、菊花。血壓高紅參就少吃。
“三降”保健茶吃法
用大茶缸泡:泡好後要用蓋子蓋一下,溫熱一下。 反復喝:把這個水喝完了,然後又加點開水,溫一下,然後倒下來再喝,不要用罐子來喝就行。
早上泡起,泡到晚上,喝茶吃藥:(黃精、西洋參、枸杞子)三味藥都可以吃下去。 黃精像肥肉一樣,黃耆比較難吃,要牙齒好。 這一杯茶是“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從醫60年的自我保養的精髓,針對血脂血糖血 壓很有好處。
這四味藥都是補藥,黃耆為補氣藥,其餘三味均為補陰藥。李時珍稱黃耆為“補藥之長”,其味甘,性微溫,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斂瘡之功效; 黃精是一味滋補五臟的妙品,《名醫別錄》把它列為上品,其味甘,性平,具有養陰潤肺、益胃補脾之功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抗衰老 之功效;西洋參味甘、微苦,性寒,具有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之功效,由於西洋參 補氣養陰、潤養五臟,而無溫燥上火之弊端,所以被視為補藥中之上品。四藥合用, 共奏調理氣血、通經活絡、延年益壽之功效。
李濟仁養生茶適宜人群與與禁忌:
李濟仁氣血雙補茶不僅可以調理氣血、通經活絡,對于高血壓、高血脂也有實際療效。其主要適宜以下人群飲用:
1、工作壓力大經常面對電腦;
2、月經不調、臉色發黃的女性;
3、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中老年人;
4、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者。
但由於其中的枸杞溫熱效果相當強,因此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癥、腹瀉的人, 經期的婦女最好不要喝。
李濟仁養生茶副作用:
李濟仁養生茶配方裡的藥材均不會帶來副作用,但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因人而已。首先觀察自己的體質,然後看一下茶的成分和性質,假如熱底體質可以喝點涼茶,寒底體質可以喝點溫性的茶。
嶺南羅氏婦科治療絕經綜合征經驗
絕經綜合征是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甚至出現抑鬱癥,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屬於中醫“經斷前後諸證”範疇。
嶺南羅氏婦科發源於清末,創始人羅棣華善治溫病與婦人病。羅元愷是第二代傳人,也是羅氏婦科的代表性醫家,是新中國第一位中醫教授,首批獲中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導師,創立“腎一天癸一沖任一子宮”軸的中醫生殖調節理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第三代傳承人羅頌平是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主任委員、國家級重點學科、專科、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帶頭人,珠江學者,第三代傳承人張玉珍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羅氏婦科在調經、助孕、安胎方面頗具特色,治療絕經綜合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01 陽中求陰,以平為期
絕經綜合征以陰血虧虛,陰不制陽,致虛陽偏亢為特點,據其病機特點,臨床分為腎陰虛證或陰陽兩虛證,但總以陰血不足為基礎,治療以補腎陰為本,用藥善於陽中求陰,增強養陰補血之功,臨床常用左歸丸、左歸飲為基本方,常以熟地黃、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石斛、黃精、雞血藤、丹參等滋陰補血之品配伍菟絲子、鹿角霜等溫陽益陰之品,陽中求陰,填精養血,補血活血,使氣血靈動,也常伍續斷、桑寄生補益腎氣,仙靈脾、巴戟天溫腎助陽,調和陰陽,以平為期。如陰虛內熱,常伍知母、地骨皮清退虛熱。
02 補脾助腎,填精養血
嶺南羅氏婦科推崇“婦人以血為基本”的觀點,並注重腎脾,強調先天與後天並重,重視後天對先天的作用,臨床喜用黨參、人參葉、白術、山藥益氣健脾,補後天助先天,合生地黃、山萸肉、菟絲子、桑寄生等補腎之品,填精養血。嶺南地區氣候多炎熱潮濕,熱易傷陰津,濕易困脾,民間喜食涼茶解熱,寒涼易傷脾胃。在臨床用藥中特別注意藥物對脾胃功能的影響,即便有熱,也少用大苦大寒之品,對苔膩濕重者,常加廣藿香、布渣葉健脾化濕;濕盛便溏者,白術用麩炒,加白扁豆、芡實健脾固腎,運濕止瀉。遣藥組方,喜用春砂仁或陳皮伍于方中,健脾助運,使藥物容易吸收。根據嶺南地區百姓喜食藥膳,結合地域特點,或以人參、阿膠、陳皮燉瘦肉益氣養血、健脾和中,或以百合蓮子大棗煮粥滋陰養血,寧心安神,增強治療作用。
03 柔肝平肝,交通心腎
羅氏婦科在補腎養血、平調陰陽的基礎上常配伍郁金、白芍,疏肝解鬱,柔肝平肝,疏肝柔肝和肝用;配伍珍珠母、天麻、鉤藤平肝潛陽,常以珍珠母配伍仙靈脾,珍珠母之甘鹹寒不但能鎮攝浮陽,且可制約仙靈脾溫熱升浮之氣,而存其助陽補腎之功;仙靈脾之溫陽之性又可制約珍珠母寒涼遏陽蒸騰氣化之性,相制為用。藥物治療之余,常以心理治療,開導患者。在益氣健脾、補腎養血的基礎上,根據絕經前後容易出現心腎不交的特點,常伍遠志以交通心腎,如血不養心,早醒失眠,常伍酸棗仁、夜交藤補血養心、寧心安神;兼心慌心悸者,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如汗多者,則牡蠣、龍骨煆用,或加浮小麥、糯稻根收澀斂汗。
04 典型醫案
患者,女,49歲,2013年12月9日初診。
月經已停閉5月,潮熱汗出1月,乏力,易煩躁,情緒低落,心悸,腰酸痛,噁心欲嘔,納眠差,口幹頭暈,舌暗紅苔白脈沉。辨證為陰陽兩虛,兼陰虛肝旺。治療以滋腎溫陽,平肝潛陽為法,處方:
菟絲子20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
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甘草10克、
黃精15克、酸棗仁15克、珍珠母30克、
仙靈脾10克、遠志10克、桑寄生20克、
白芍15克
2周後複診,訴諸癥緩解,情緒好轉,但仍腰酸乏力,便溏,舌暗紅苔白脈沉。辨證為陰陽兩虛,兼脾虛失運,上方去石菖蒲、酸棗仁、遠志、桑寄生、白芍,加雞血藤30克、麩炒白術15克、黨參15克補腎健脾,調和陰陽。調治2月,諸癥除,病情穩定,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病案治療以補腎陰為基礎,滋陰潛陽,于養陰之品中配伍菟絲子,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增強補腎陰之功;于補陰藥中配伍仙靈脾、桑寄生,陰陽雙補,平調陰陽;以甘鹹寒之珍珠母配伍于方中,不但鎮攝浮陽,解除烘熱煩躁之癥,且可抑制仙靈脾甘溫升浮之氣,使其扶陽配陰不致躁散浮陽,相得益彰。
#冬春轉季咳嗽食療
冬、春轉季,最常見的疾病就是咳嗽。此疾病多發生於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主要由感染、理化刺激或過敏反應等引起。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分為: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外邪侵襲人體、肺氣不得宣發而引起,為新發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表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咽痛,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氣為主。內傷咳嗽則由於肺臟虛弱或其他臟腑有病累及於肺,例如:脾失健運、肝火犯肺等均可引起咳嗽。同時,外感咳嗽若失治或治之不當,日久不愈,耗傷肺氣,常可發展為內傷咳嗽。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還細分為不同證型,以進行不同的治療。現提供兩款舒緩咳嗽的保健食療供大家參考:
1.紅糖15克、紅棗5枚、茶葉3克、生薑30克,以水煎服。適用於受涼後感冒咳嗽1天之初期患者。
2.牛大力30克、千斤撥30克、五指毛桃根30克、橘紅皮6克、豬瘦肉60克、煲湯服,放適量調味。適用於經常易感冒咳嗽的患者。
作者為該院臨床部一級講師董子林
#田七#「四寶粉」
田七又名三七、又名田漆。功效化瘀、止血、止痛。從前,多數用於療傷止血,現在,流行用於養血補身。田七可以打粉或切片服用,以功效而言,田七打粉吞服(或沖服)效果最好,其次可以切片煎煮。
田七可以化瘀、止血。在西醫藥理學來說,很難理解何以同一種藥,既可以活血化瘀,使血行通暢,又可以止血,減少出血,這不是很矛盾嗎?古籍記載,田七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這到底是什麼回事?
近代研究發現,田七有顯著的抗凝血作用,能夠抑制血小板凝聚,藥效近似西藥的「阿斯匹靈」,即大家所認識的「薄血丸」。同時,在出血的情況下,田七有止血作用,可以縮短凝血時間。這種奇妙的「雙向調節作用」,正是中藥的獨特之處。
原來,古代中醫早已認識到這種「雙向調節作用」。《本草綱目》認為田七可以「止血、散血、定痛」,《醫學衷中參西錄》有這樣的描述:「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允為理血妙品。」其實,很多中藥都有這種特性,例如人參,既可以醒神,又可以安神。
應用田七活血化瘀,已經成為了近年的潮物。近年,老友紀流行用田七打粉,每日服用一小匙(約3g),可以調節膽固醇、改善動脈硬化、預防中風及冠心病。然而,平日需要服用西藥「薄血丸」的人,最好諮詢中醫師服用田七的份量。
這個保健方法漸漸發展成所謂的「四寶粉」,即是田七、丹參、石斛、花旗參的粉未混合服用,傳聞可以活血補身。然而,除了田七之外,其餘三種藥物其實並不適合研未吞服,藥效會打折扣。服用丹參、石斛、和花旗參,還是煎煮比較好。而且,補身應該依據自己的體質,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服用「四寶粉」。
「四寶粉」這個意念的來源,也許是因為坊間認為田七比較寒涼,而且「好散」,所以配合了其他補藥。事實上,田七甘苦微溫,並不寒涼。反而,丹參、石斛、花旗參性質寒涼,陽虛人士並不適宜。
另外,臨床上的確有人服用田七後會感到頭暈不適。那是因為活血藥容易破氣,所以體虛的人會覺得「好散」。這類人士,不適宜單服田七,應該配合其他中藥一同服用。幸好,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常見。
#菊花#應用
介紹中藥,通常介紹補益藥,例如靈芝、北蓍、杞子,因為讀者樂於知道如何進補。坊間的中藥廣告,一般都是強調「補身」為主。然而,中醫理論博大精深,中藥功能有補有瀉,並非只有補益藥。「藥到病除就是寶」,只要服用得當,就是好東西。
菊花,正正是一種功效良多而又其貌不揚的好東西。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因顏色的不同,有黃菊與白菊之分。又因產地的不同,有杭菊與滁菊之別。以功效而言,白杭菊最佳,當中又以花大色鮮者更佳。菊花的應用在《神農本草經》中早已記載,可見菊花這好東西中國人已經用了二千多年。
菊花性質微寒,入肝入肺,所以多用於熱癥,尤其是肝熱、肺熱、或外感風熱。
菊花可以疏風清熱,可以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喉嚨痛、咳嗽黃痰,一般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或中藥沖劑都有菊花。研究表示,菊花對金黃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還可以消炎降溫。但如屬風寒感冒,沒有「熱氣」征象,菊花便不適宜了。
菊花可以清熱解毒,用於瘡瘍「陽癥」。所謂瘡瘍「陽癥」,就是指那些又痛又腫又含膿的毒瘡,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年青人的暗瘡,尤其是那些已經「含膿」的暗瘡。另外,毛囊炎、眼挑針(學名麥粒腫)、甲溝炎都屬此類。清熱解毒的涼茶當中,大都有菊花,例如家喻戶曉的五花茶、夏桑菊、廿四味。如果希望清熱解毒的力度更強,可以用野菊花,那是另一種植物。
但是,這些涼茶都不可以隨便服用。有些人曾經飲用菊花後頭暈眼花,那是因為體質虛寒引致。另外,涼茶用藥比較苦寒,容易傷胃,飲用不當會影響消化,甚至削弱體質。尤其是小朋友,如果飲用不當更會影響發育,因此飲涼茶並不是越多越好的。中醫用藥講求「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以菊花而言,時間上,夏季暑天適宜,地域上,南方熱地適宜,體質上,實熱多火適宜,希望大家能夠掌握到用藥的要點。
最後,不可不提菊花清肝明目的功效。菊花可以清肝火降血壓,所以有高血壓的老友紀可以每天用菊花泡茶,有穩定血壓的作用,最經典的配方就是「菊普」(菊花加普洱)。如果怕菊花寒涼,可以加一些杞子調和藥性。因為肝屬目,菊花可以清熱明目。如果眼睛又紅又腫又多「眼膠」,例如紅眼癥(學名結膜炎)、角膜炎、淚管炎,可以用菊花15g煮水30分鐘,待微溫後加幾滴嬰兒洗頭水,再用化妝棉浸菊花水輕輕抹眼,效果一流。如果加上幾劑中藥,外敷內服,效果當然更好。
如果屬於肝腎陰虛引起的虛熱,引起眼乾眼癢,視物矇糊,菊花可以配合杞子泡茶,亦可以服用坊間的成藥。有關杞子,筆者早前已經介紹過,大家不妨翻閱一下早前的長訊。
#北蓍#食療
北蓍,是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中藥。他的可愛,在於他能夠補氣強身,味道不俗,價錢合理。他的可恨,在於他容易「熱氣」,又傳聞可以令血壓上升,令很多人敬而遠之。到底,應該怎樣應用北蓍呢?
北蓍,是豆科植物蒙古黃蓍或膜莢黃蓍的根,顏色鮮黃,正名黃蓍。因為產於內蒙、山西、黑龍江等北方地區,又名北蓍。北蓍補氣,是眾所周知的,用於治療胃口欠佳、大便稀爛、怠倦無神、汗多乏力等等氣虛的癥狀。
中醫經常建議病人秋冬季節煲北蓍黨參進補,因為在眾多補氣中藥(如人參靈芝)當中,北蓍價錢相宜而且效果良好。筆者小時侯冬季常飲黃蓍湯,暖足一晚,感覺良好。
近年,病人喜歡拿一樽又一樽的「靈芝丸」諮詢我,都說靈芝可以增強免疫力。其實,可以增強免疫力的中藥,又何只靈芝呢? 北蓍可以提高免疫功能、調節血糖、強化心臟、加速機體修復。這都不是新鮮事,國內的科研機構在六七十年代已經發現黃蓍的妙用。
挑選北蓍,一看尺寸,越大越好。二看顏色,黃蓍片是從植物斜切出來的,如果啡多於黃,或黃中帶啡,是次等貨。因為啡色是植物的皮,黃色才是我們所要的芯。三要靠鼻,用鼻嗅一嗅,藥味濃的,就是好貨。當然,這個要靠經驗,難以言傳。
北蓍還有其他的妙用。他可以固表止汗,治療「虛人」的反覆感冒,或者預防感冒,又可以治療氣虛引起的多汗。此外,他可以利水消腫,慢性腎炎引起的水腫效果特別好。但具體的用藥方法,還是適宜諮詢合資格的中醫師。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手術後的病人認為術後不可以進補,人參黃蓍都不可以服用,否則傷口會有瘢痕。其實,傷口是否有瘢痕,與病者是否進補並無關係,反而,與病者的基因有關。如果病人是屬於「瘢痕體質」(Keloidosis),手術後的瘢痕組織便會特別多,即使如何忌口亦無補於事。
對於一些體虛的病人,手術後服用北蓍,反而有助傷口盡快癒合。北蓍有益氣生肌的功效,可以改善手術傷口癒合緩慢,或者瘡瘍排膿之後久不埋口。然而,必須要分清楚傷口是否感染化濃。如果傷口有紅斑膿液,又癢又痛,就屬於中醫的瘡瘍「陽証」,就斷不可以用北蓍了。
北蓍味甘微溫,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宜服用,否則容易「熱氣」。如何才算陰虛火旺?一方面可以諮詢中醫師,另一方面可以用少量北蓍(三錢)煲湯試一試,如果出現喉嚨痛口乾便秘,便不適宜再加量了。
至於北蓍會使血壓上升,其實是一種誤會。古籍記載北蓍有「升陽」的功能,可以治療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下垂」癥狀,但並不等於他有升壓的功能。對於高血壓而兼有氣虛癥狀的人,北蓍甚至可以減壓。至於如何用藥才可以既補氣又降壓,那秘訣當然又是難以言傳的了。
#中醫
2018-08-23 由 一個佚名作家 發表于美文
修行者把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叫做「紅塵」,同時說「紅塵滾滾」,那意思是說這是一個非常不乾淨的地方。 南懷瑾先生也說::「人每天醒了以後,一接觸到外面的環境,就勾心鬥角。一天到晚自己的心裏,在作內在的鬥爭,自已跟自己過不去。人生在這個心理狀態下過日子,好可憐啊!!本來我們的生命可以活得很長的,為什麼凋落得像秋天的落葉那麼快呢? 因為不曉得這種情況會促成自己生命的消亡,是一種自殺。」
所以,要想在紅塵中自在行走,那麼就應該加強自己內心的修為,如此才能纖塵不染,步步蓮花。
南懷瑾先生在講課時曾經說:「我們人的思想,慾望,情緒,意識等等,由生到死,每一天,每時、每秒,所有這些心思,猶如一股滾滾洪流,滔滔不絕。對境動心,或起心造境,綿延不斷地流動,永遠無法使其停止。自問,問你,怎麼辦才能停止啊?」
答案當然是需要不斷地修養自己。就像神秀禪師說的那樣: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
修身修己,不論是釋家、道家,或是儒家,都是位居其重。
正如《大學》中所言: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有淵博的知識;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後價值觀人生觀才會正確;價值觀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修養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才會和諧;家庭整頓好了,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才會天下太平。
要想追求人生的幸福就一定先要安頓自己的身心。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客觀的物質世界;一個是主觀的心理世界。但是,這兩個世界並不完全獨立,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影響。
比如我們對天空的感覺:當明媚的陽光灑在身上,我們看到的天空一片蔚藍,整個人的內心也跟著爽朗起來。 同時,只有我們的內心平淡祥和時,我們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明媚和天空的蔚藍。所以,儘管每個人頭頂上都是同一片天空,但是眼裏的卻很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顏色,而這一切,都只是心理世界的不同罷了。
客觀的物質世界,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主觀的心理世界,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控制。只要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只要換一種方式與人相處,就可以創造善良的世界。
南懷瑾先生在談到如何修養自己時,特別推崇臨濟禪師所說的一句偈語:「吹毛用了急須磨」。
他解釋這句話說:「吹毛,是古代形容鋒利的寶劍,只要把毛髮對著劍峰,一吹就斷,它太鋒利了。這是形容人們的聰明智慧,不管你有多麼鋒利,多麼敏捷能幹,如果不能隨時迴轉反省自修而還歸平靜,你很快就會完蛋。而且此心被習氣所污染,就如滾滾旋轉的車輪,不停不回,墮落不堪了。所以說,就算你聰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寶劍一樣,也必須再磨礪乾淨啊!」
所以,當我們為了生活中的一點小事而憤怒時,不妨想想黑夜中盲人手上的那盞燈籠,那是包容成就的智慧;也可以想想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就職儀式上的行為,同時在心裏好好磨一磨自己的智慧玉劍,這才是安頓身心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
https://kknews.cc/essay/av2jjkj.html
#中醫
2019-07-09 由 文史精讀 發表于文化
張晨南懷瑾的《易經雜說》解讀02
舊社會說讀易經可以辟邪,把易經放在枕頭底下可以震懾妖魔鬼怪,那麼似乎晚上更適合讀易經,國學大師南懷瑾確建議年輕人不要晚上讀易經。
當然南懷瑾不是說什麼神奇鬼怪,他認為鬼神之說只是以訛傳訛的迷信。真實原因是,南懷瑾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因為發現一個問題,想要去找答案,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尋找答案,研究越沒完,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這種說法倒是和孔子韋編三絕不謀而合。(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
國學大師南懷瑾
易經有沒有神奇之處呢?若沒有,短短兩千餘字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讓這麼多大師為之癲狂,傾注一生心力。若有,為什麼大師會認為那不過是迷信呢?
其實,這都要從易經的起源說起。易經起源有三易之說,也就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文王所著《易經》。《連山易》、《歸藏易》成書更早,原書已失傳,但原理依然保存下來,南懷瑾分析,在傳統醫藥和堪輿中繼承了他們的思想。
問題出在《連山易》、《歸藏易》的出生上,有傳說認為,這兩部易是上天所賜,是神仙刻在龜背上,帶給世人的。後來,文王以此為藍本進一步完善,才成為現在的易經。這麼說,《易經》果然有神奇之處。
易經
其實不然,據記載易經成書很早,而占卜在文王以前已經盛行已久,從遠古時期開始,實際上古人已經對易的內容不斷完善修正了幾千年,這中間誕生了《連山易》、《歸藏易》兩個經典版本。為文王整理《易經》,孔子做《象》《彖》等十翼。這也導致了,易經兩萬餘字,字字珠璣,值得古今大師為之癡狂,因為他不是一個人的智慧成果,而是華夏先民無數年的積累,和古今大師們不斷地完善的成果。
https://kknews.cc/culture/6ankr6l.html
#中醫
2014-08-24 由 每日一禪 發表于歷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beyyn.html
很多人以為因果報應是佛家的話,其實中國文化從我們老祖宗開始,第一就是講因果報應。早晨吃飯我們還談到,每一個朝代怎麼開始便怎麼結束!清朝孤兒寡婦帶四萬人入關,統治了四萬萬人的中國,最後結束的時候,也是孤兒寡婦挾一個小包袱回去了。朱元璋是當和尚的,結果當了皇帝,最後明朝結束了,連個女兒也出家當尼姑。當他去世以後,孫子也被逼著去當了和尚,可見他是欠了和尚的,子孫還要當和尚尼姑去還。天地間的事,怎麼來就怎麼去。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定律。
趙匡胤這個皇帝嘛,不算壞,很純厚,冥冥中也給他留了一個後代。據說元朝最後一個皇帝,不是蒙古人,而是趙匡胤的子孫,這也是因果報應。元朝的末代皇帝反而是中國人,它的出處在哪裏?有一本書叫《庚申外史》,記載了元朝的本身就是漢人,而且是趙家的後代。所以明朝的大元帥徐達把蒙古人趕出北京後,便不再向前打了。當時朱元璋很生氣,他那副元帥是搞情報的,秘密向朱元璋報告說徐達擁兵不進,朱元璋就調徐達回京,軍事會審。
徐達心裏有數,便帶著自己的衛隊,從天津坐船到南京,船停在江心裏,請皇帝上船上來談話。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上船來。徐達擺的陣仗非常威嚴,皇帝上了船,徐達行過軍禮,請皇帝上座。皇帝說:你為什麼不到南京來?徐達說:我如進了南京,腦袋就要搬家了,所以我請你到船上來,咱們談清楚。你現在對我還不放心,怕我造反,其實我要想做皇帝早就可以做了。
那個時候不做,現在也不會做,你安心當你的皇帝吧!當然他們是好朋友,也是換帖兄弟,這就是徐達大將軍的高明處。如果徐達一進南京上朝求見,一個衛士也不能帶,武器也沒有,那一進朝不就完了嗎!請皇帝上船,皇帝想怎麼也奈何不了他,不然便「伏屍二人,流血五步」,連皇帝也完蛋了。所以朱元璋說:你怎麼會這樣想,我決無此意。這樣一說,兩個人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於是朱元璋問徐達:你既然把蒙古人趕出北京,為什麼不向蒙古進兵呢?徐達說:他們好歹也統治中國七八十年,他們也是漢人,你知道的,何必要趕盡殺絕呢?讓他一個漢人在蒙古噹噹皇帝也不錯嘛!朱元璋說:對,就這麼辦,趕快回去。當初趙匡胤不太欺侮周家孤兒寡婦,所以也就保全了他的後代。
這是歷史的因果,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幾乎都是因果,一個政權怎麼上臺,就怎麼下臺,一個人怎麼成功,就怎麼失敗,誰也無法改變。
但是中國文化講因果是三世的,這一代,上一代,後一代,是直線的。印度文化講因果是橫線的,是講個人的,前一生,這一生,下一生。所以印度的文化進來之後,就和中國的文化結合,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十字架,成了中國因果報應的學說基礎。
(摘自:南懷謹大師《易經系傳別講》)
https://kknews.cc/history/bbeyyn.html
#中醫
2016-09-01 由 惠養生 發表于資訊
相信南懷謹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這位當代中國文學化國學大師,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一生著作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懷謹終其一生為發揚國學鞠躬盡瘁,雖然也在某些方面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學識淵博,一生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確是功在千秋。
以下便是南懷謹一生著作中的精華部分,讀之頗有醍醐灌頂之感,在這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1、人為什麼失眠?——我們從哪裏來,我們便回哪裏去
我們常常講,人老有幾個相反的現象: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出來了;現在的事情告訴他馬上就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都會記得;坐著就睡覺,躺下去睡不著。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
醫學的道理,心腎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道家有個辦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時,把身體蜷起來睡,變成嬰兒狀態,兩個腳縮攏來,兩手也抱起來,容易睡著,這是勉強使心腎的氣交。交就是連起來接上電了,這樣可以睡著。
——《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2、打坐為什麼反正讓血壓升高了?——不是用心就行
我當年學道時,有一個年輕的和尚朋友,教我一個外道法子——頑空修法。一邊念佛號,一邊觀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
這個雖然是外道法,但這個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壓的人,以及神經快要爆炸的人。我們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壓反而弄高了,因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這個法子對治。
3、放空自己很難嗎?——世間萬事 唯空而已
我當年什麼都去學,不管有道無道,都要向他們摸索一下。另外有一個方法,對於高血壓、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處。上座,心裏頭什麼都不想,只念一個「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摘自《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講
4、不傳之秘?——助人之道才是天下公道
現在講一個瑜珈術,你們最好能練單鼻呼吸,尤其是坐辦公桌用腦筋的朋友,很傷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練習用左鼻子呼吸,沒事的時候你就用手很自然的托住右邊面頰,拿食指不著痕跡地堵住右鼻孔,這樣子同事們根本不會知道你在搞什麼氣功。過了中午,反過來多用右鼻子呼吸。我這裏只是教你們多用,可不是教你們一直用啊!要不然你們乾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嗎?這個方法你們不妨一試,包你們身體健康。
這是一般道家、密宗們,自認是不傳之秘的初步方法。儘管有些人反對這樣說出來,但我認為是對人類健康有利的事,用不著守密,應該公開。而且我素來認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屬於哪個私有的,也不是屬於哪一門、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為什麼分這個宗、那個教;這個我的,那個你的?這還叫什麼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傳給人家一個鼻子,你不過告訴人家一個經驗罷了,可是許多人真把這些當秘訣了。
你們不要因為我這麼輕鬆的告訴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體會。如果能經常這麼注意呼吸的話,脾氣會變好,心情也會開朗。而且慢慢你能體會得出,身體什麼地方不舒服,什麼地方難過,什麼地方發脹、發酸,什麼地方發麻發癢,很容易就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了。這時候一方面找醫生,再一方面,最好的辦法是用鼻子做氣功,慢慢把鼻子弄通。注意啊!這可不是孟子的養氣,這只是普通的氣功,如果說孟子養浩然之氣就是這麼養法,那真是冤枉了孟子,也冤枉了我。
還有一點要再提起大家注意的,就是養心養氣不一定要盤腿,像大家現在這麼坐著就可以。如果說盤腿才有道的話,那就叫「有腿」,不叫「有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還有,坐的時候,背脊骨不要靠在椅背上,我們身體背部,和椅子中間最好空一點距離,不要靠緊。
——摘自《孟子與公孫丑》
7、小病小痛也要看醫生?——懂點穴位很有用,長期堅持可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被胃病折磨很多年?
每天早晚平臥床上,去衣袒腹,天冷可蓋上被子,雙手五指併攏,從肚臍眼為圓心,先用左手的指腹和掌根,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再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最後又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
這是健脾健胃的妙法。有人單用此手法,在三個月內就能治好10多年的老胃病。平時偶有食滯或一般腸胃不適。用此手法就能立竿見影。
此法以逆時針方向為補,順時針方向為瀉。上面說的左―右―左的順序為補法。適用於年老體虛,大便常年稀爛,小便清長的人習練。
如果是大便硬結,身體肥胖,面紅耳赤,經常口乾舌燥的,就要用瀉法,即改為右―左―右的順序。(這裏應注意的是:兩補夾一瀉為補法,即左―右―左的順序。兩瀉加一補為瀉法,即右―左―右的順序。不可單補或單瀉。)
脾胃正常的人可用平補平瀉法,即用先左後右或先右後左的順序。
你還不知道湧泉穴在哪?
每天早晚盤坐床上,坐北朝南,雙目輕閉,五指併攏,用左右兩手的指腹,同時交叉按摩左右兩足心的湧泉穴各200次,湧泉穴位於第一足趾端與足根聯線前五分之一的凹陷處。
湧泉穴是足少陽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是滋陰補腎,練五臟六腑,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妙法。
你知道耳朵上有多少種穴位?
搓耳朵,兩手同時搓兩耳,體位隨意,從上到下全部搓到。以搓紅搓熱為度,這是一種全息療法,因為耳朵是身體的縮影,身體的每一部分,在耳朵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
故搓耳朵相當於全身按摩,耳朵上有壓痛點,就說明身體與痛點相對應的部位有了病變,發現了壓痛點,按摩的時候對壓痛點應加力搓摸捏挾,以後痛點消失,身體相對應部位的病變也就痊癒了。
這與耳針同理,在耳垂內側,有個神經衰弱點,神經衰弱患者,一般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這個壓痛點,挾捏這個壓痛點,對提神醒腦,治療神經衰弱有很好的療效。按摩或針刺耳光穴和耳中穴,對退感冒高燒和制止嘔吐具有獨特的功效。
惠養生 惠生活 惠天下|讓健康從惠養生開始~
微信ID:jkhzz
https://kknews.cc/news/rypamx.html
#中醫
2018-12-08 由 東方君品國學 發表于文化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這裏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二、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三、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讀了這麼久的歷史書,無非講的是功名利祿。在外遊歷千山萬水,體悟道法,最後發現還是回家種田,飲酒作詩最安逸。
四、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五、秋風落葉亂為堆, 掃去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 任他著地自成灰。
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
六、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德薄爾位尊,是指一個人的地位很高,但是卻不肯使用恩德來對待其他人。智小而謀大,是指一個人的不太聰明,卻總想去挑戰一些高智商的困難事。力小而任重,是指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卻總想去完成那些艱難的任務。
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這句可以理解為:以佛教的仁愛為真心,道法自然為風骨,儒家中庸為表象,用大度來包容對待整個世界。以一技之長在手,生存能力傍身,三思而行的頭腦,用從容的心態來過生活。
八、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人的一生不可求無災難。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災難,就會生貪念。人生在世不怕有困難。人生在世如果遇不到災難,心中會祈求驕橫奢侈的生活。
https://kknews.cc/culture/ror28a4.html
#中醫
2020-04-28 由 love科學醬 發表于科學
自古以來,長生不死一直是每個人心中的夙願,強大如秦始皇一統六國,俾睨天下,氣吞萬里如虎,依然難逃壽命極限一關,雖派出三千童男童女苦苦尋找傳說中的不老之藥,但還是難違天意,遺憾而去。而今天,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學以及醫學的飛速發展,我們有機會突破自身壽命極限嗎?對此小編只能說不確定,相信通過此文,大家心裡就各自有數了。
突破壽命極限?其實我們早已成功。不妨來看看幾組數據吧,在最初的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無法有效抵抗自然災害,疾病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人類平均壽命只有15歲左右;到了公元前,人類壽命相比原始部落時代增長了5歲,達到了20歲,而這個數據到20世紀前提高到了37歲。再以上海為例,1951年上海人均壽命還是44歲左右,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了81.08歲,不到60年的時間壽命增長接近一倍。
上面講到上海在不到60年時間裡創造的壽命增長奇蹟,但是,2019年2月15日新華網發布數據顯示,上海2019年預計人均壽命為83.66歲,相比2007年的人均壽命只高出兩年左右,十年過去了,雖然人均壽命有所增加,但相比之前不到60年翻一番,還是能夠看出,人類壽命似乎達到極限,難以實現進一步飛躍式突破。
經過不斷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的許多秘密或許藏在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之中,隨著新細胞的不斷分裂,端粒的長度隨分裂次數減少,當端粒不能再減少時,意味著細胞不能再分裂了。當細胞不再分裂時,人也就步入了老年,因此,端粒可以說是我們人體的生命時鐘。因此,最近許多關於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端粒,也許,以前是因為疾病、饑荒等外界原因限制了人類壽命,但現在我們知道,人體有一個先天的羈絆在阻止我們長壽。那隻要想辦法干預端粒不斷減少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增加壽命呢?科學家進行了許多研究,最近終於在小鼠上取得了突破。
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最近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報導了他們的突破性研究進展,他們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的小分子。在過去十年里,這個究小組一直在研究端粒酶,2015年這個研究小組就發現了與端粒有關的基因(PARN),它可以處理和穩定端粒酶的一個重要成分——TERC,這個成分一旦發生變異將直接導致端粒的過早性變短。而最近,經過篩選近十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終於找到一種可以間接穩定PARN基因的物質,經過測試發現,這些化合物可以有效提高TERC水平。並且在後續小鼠實驗中,研究者發現這一方法的確可以促進TERC表達,恢復小鼠幹細胞中端粒長度。
雖然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人類真的應該高興嗎?我們不妨好好反思一下,隨著人類人口的增加會發生哪些事?回顧過去人口暴增的五十年,我們對地球的環境、森林、物種、資源已經造成了許多不可逆性的破壞。因此小編認為,我們更應該從精神層面給自己做加法,而不只是單單追求壽命數字上的增加。那麼各位讀者贊成哪種呢?
https://kknews.cc/science/r6zpevv.html